北京中科白癜风康复明星 http://www.xftobacco.com/
自年建立以来,临河火车站经历了一个甲子的发展变化,也承载了无数人对临河的珍贵回忆。其中,一代又一代的铁路职工默默坚守在平凡岗位上,守护人们旅程的同时,对火车站也有了无比深厚的感情。
对贾广林、贾志国这两代铁路人来说,临河站是童年时无比向往的地方,进站之后坐上火车就可以去往远方;是参加工作后肩上承担的一份责任,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保证车辆安全行驶;更是工作与家庭之间的一个纽带,每周坐火车回家时的美好场景,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。
工作多年,父子二人见证了不同时代里中国铁路的机车变化,见证了临河火车站的变迁,很快,他们也将共同见证巴彦淖尔“高铁时代”的到来。
见证临河火车站的变迁年,从包头铁路工程学校(现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)线路专业毕业后,21岁的贾广林被分配到临河机务段,成为一名司炉工,后又在设备车间、材料室等地方工作,是家里的第一代铁路人。
虽然工作地点在距离临河站1公里左右的临河机务段,但无论是工作内容,还是日常出行,贾广林都得和临河站打交道,他儿时记忆中拥挤又狭小的火车站也有所改变。年,随着客运量的增大,车站增建了一个平方米的候车室,两个候车室合计面积达多平方米。
“我们在机务段做好出勤准备后,看到临河站发出的信号,便开过去进了站,一两分钟就能到,等挂上车辆,车站再次给出信号,就正式发车了。”贾广林说,到了临河站,司机和副司机会下车对机车关键部件再检查一次,司炉则在车上继续烧煤。
贾广林(左一)与同事在临河机务段合影留念
回忆起自己和蒸汽机车短暂相伴的日子,年过半百的贾广林感慨万千:“那时的工作很辛苦,最多时候,我一个人得一锹一锹往锅炉里烧七八吨煤,动作稍有延迟,就可能造成动力不足。”从临河通往石嘴山,两地多公里的路程,单程得七八个小时才能到站,一路上和烟熏火燎做伴,出勤时干干净净的衣服,等到退勤时从头到脚都早已变黑。
年至年,贾广林在临河机务段材料室工作,管理火车上种类庞杂、形态各异的材料工具。
贾广林(右三)与材料室的同事在临河机务段内合影留念
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年的临河火车站大修改建工程,改建后的火车站建筑面积达平方米。“新候车大楼建成后,不仅面积比以前大了很多,建筑上也从原来的砖木结构变成砖混结构。更重要的是旅客增加了不少,我们机务段的机车也迅速增加,发展到90多台,还新建了一个仓库放置材料。”他说。
两代铁路人的每周“归家站”“身穿铁路制服,英姿飒爽,很有精气神……”贾广林的儿子贾志国说,每次看到父亲穿上制服时的样子,内心总会肃然起敬,对铁路工作也充满了向往。
年,退伍后的贾志国来到包头西车辆段从事货车检修工作,是贾家的第二代铁路人。
由于工作地点在包头,家在临河,贾志国每周都要往返两地。一到周五晚上,贾广林和妻子、女儿就盼着贾志国从临河站下车回家,一家人其乐融融,度过一个温馨、愉快的周末。这种短暂相聚又离别的日子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。临河火车站也相当于一个纽带,一头连着工作,一头连着家庭。
年,贾广林调到包头工作。父子虽在一个城市,单位也离得不远,但因为平时各有各的工作,基本上不怎么见面,只能在周末回临河团聚。
“我们这种性质的工作,离不开家人的默默支持,所以很珍惜每个周末的回家时间,每次一出了临河站,看到周边熟悉的街景,就知道是回家了,心里顿时暖暖的。”贾志国说。
贾志国与母亲、妻子、2个孩子的合影
至今,贾志国已伴随中国铁路走过20余年的岁月长途。结婚以后,他与妻子、2个孩子多年两地分居,为了弥补他们,有时候遇上周六加班,也会赶当天的火车回来,到站已经快要凌晨12点了,家人还在坚持等他,餐桌上还摆着他爱吃的几道菜,但待不到24小时,便又要回去工作,“虽然聚少离多,但我们的小家庭里互相理解,日子也过得多姿多彩。”
盼望已久的高铁站曾经翻山越岭大显身手的蒸汽机车,助力了新中国飞速发展,也让铁路事业发展翻开新的篇章。
年开始,内燃机车代替了蒸汽机车,以柴油机为动力,行驶途中不用加水上煤,列车牵引距离变长,运行时间变短;后来,性能更好的电力机车开始大规模发展,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;年,首列“C”字头的城际动车组列车从临河站发车,大大缩短了乘车时间……一趟趟列车像一条条“巨龙”,穿行在河套大地上,再现着中国铁路牵引动力的发展史,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。
随着包银高铁建设的推进,临河金川大道以东,包银高铁巴彦淖尔段沿线新建最大站——巴彦淖尔站,迎着春光拔节生长。
如今,贾广林、贾志国父子二人在铁路的工作时间加起来已经超过60载,这一段难忘的“列车情缘”,将带领他们走向一个新的铁路时代。
“国家的铁路发展突飞猛进,高铁通行后,车速又上了一个新高度,对巴彦淖尔人来说有很大的意义。在家门口坐上高铁,我们全家人都很期待。”贾广林说。
记者:韩昕妤
编辑:乔鸿校对:陈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