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武灵王,战国时期赵国的第六代君主,掌舵赵国27年,在位期间的成就,让他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风云人物,他改变了自己的命运,改变了国家的命运,改变了历史的轨迹。无数人对他充满了崇敬,在之后的历史当中,许多人都借鉴他的做法而进行变革。
赵武灵王继位成为国君的时候,离三家分晋已过了百年之久。
赵武灵王名为嬴雍,又称赵雍,嬴是他的姓,赵为他的氏。百年的洗礼让当时的格局变得非常不安定,横空出世的赵武灵王,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,通过自己的努力,为赵国赢得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,赵武灵王也因此在史书上留下了自己光辉的篇章。
如今历史长河已经跨越千年,改朝换代都已经反复多次,但是,赵武灵王的成就却在赵都邯郸依稀可觅。或者可以说,没有赵武灵王,就没有历史中的邯郸。因为,赵武灵王的改革,成就了赵国,作为当时赵国的国都,邯郸也名传四海。
当时的邯郸城,商贾往来文人汇集,并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关于邯郸的故事与后人聆听。许多文人和撰写历史的官员将胡服骑射看得无比之高,胡服骑射可以说是当时的一个奇迹。而赵武灵王作为这场变革的主人公,也成了人们眼中不拘一格的伟大君王。
当时,所谓的“胡服”,是指类似于西北戎狄之衣短袖窄的服装,同中原华夏族人的宽衣博带长袖大不相同,所以俗称“胡服”;“骑射”指周边游牧部族的“马射”(骑在马上射箭),有别于中原地区传统的“步射”(徒步射箭)。
从此,使军队中宽袖长衣的正规军装,逐渐改进为后来的衣短袖窄的装备。从而,顺应了战争方式由“步战”向“骑战”发展的趋势,为国家的稳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。赵武灵王把强大留给了赵国,胡服骑射则作为变革图强的先进事例,把敢于变革,敢于突破的精神留给了历史。
这位君王的深谋远虑和力排众议,是当时最为正确的选择。胡服骑射以后,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借鉴,也开始越来越频繁,越来越深入。
邯郸见证了这一切的开始和过程,邯郸也承载了胡服骑射的包容成为繁荣都城。可以说,邯郸独有的魅力就是赵武灵王带来的,其包容博大。
虽然过了千年,但是邯郸城中最为惹眼的就是城中的古代武将铜塑。武将的形象就是一个马背上挽着满弓,神态严肃的战士,胡服骑射像已经成为了邯郸的代表。胡服骑射像矗立着,面对来来往往的过客,严肃的铜像似乎一直在和人们诉说着那段历史。
或许人们的脑海中,赵武灵王都是一个稳重的君主,但是,在他接过父亲的王位之时,却只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。当时的赵国内外堪忧,年幼的赵王只能在老臣的辅助下掌管赵国。此时的赵国被史书成为“四战之国”,年幼继位的他,面临的困难考验可想而知。
地图上的赵国,周边大国小国与之接壤,纷争不断。赵国的国运如同过山车一般,但此时赵国却停滞在了低谷,非常危险。幼王继位的时候,先王的葬礼也在进行,在这悲痛的节点,周边几个大国带着上万精兵前来悼唁。
在这赤裸裸的恫吓,不知道当时的幼王如何看的,或许他也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。先王的葬礼成了一场诸侯间的耀武扬威,悲伤与恐惧笼罩在当时的邯郸上空。时间并没有等待这位新君的成长,不久,战争便接二连三地找上门。
在赵武灵王继位前,赵国在与魏国的战争中就损失了许多力量。之后与秦作战,将领被杀,最后以赵国割地结束。没过几年,赵国与剩下两家联合抗秦,这次的惨败让赵国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,上万士兵被杀死,并且,又有齐国趁火打劫,又失一城。
在很长一段时间,赵国都是战败一方,国家危急。强国军事掠夺,小国也依仗大国对赵有所图谋。当时的赵国风雨飘摇,如同水中浮萍。年幼的赵王面对如此困局,可知他内心有多痛苦和无奈。但是,也得益于这些考验,他在成长中学会了:要让赵国强大才能消除他国的威胁。
当时,特殊的历史背景,军队的强弱攸关一国的存亡,秦的武士,魏的武卒,都是所向披靡的存在。在多年的战争中,赵王也发现了敌人的战斗优势。当时,各国之间交战多是战车与士兵的搏杀,而赵国在与北方的游牧民族作战时,常常会遭遇游牧民族马背上的攻击。
当时,游牧民族的骑射给赵国带来的损失,远远超过了其它常规作战,赵武灵王也看到了胜利的希望。他力排众议,改变了传统的穿着和赵国士兵的作战方式推行骑射。改革之后,赵国的版图往北推进向东拓展,多次战争都以胜利告终,甚至,就算与强大的秦国作战也不落下风。
就在行胡服的次年,赵国就向侵略赵国已久的中山国发动进攻,一直打到宁葭(今河北获鹿县北)。赵国在加紧进攻中山的同时,还向北方的匈奴侵略者出击,“攘地北至燕、代”。向西边林胡、楼烦用兵,到达云中(今内蒙古托克托县)、九原(今内蒙古包头市)。
可以说,经过“胡服骑射”改革的赵国,成为当时除秦国外,国力最强的国家。
赵武灵王的改革,使赵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能够很好地保护自己的国土与臣民,如今,我们在邯郸漫步的时候,这里就曾有他洒下的辉煌。
参考资料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