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师大版16年级数学下册期中知识点归纳

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期中知识点归纳+期中测试卷

相关往期回顾

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期中知识点复习+期中测试卷带答案

期中知识点

第一单元加与减(一)

1、口诀表(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)

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用加法。加数+加数=和如:3+13=16中,3和13是加数,和是16.

20以内进位加法口诀表

9+1=10

8+2=10

7+3=10

6+4=10

5+5=10

4+6=10

3+7=10

2+8=10

1+9=10

9+2=11

8+3=11

7+4=11

6+5=11

5+6=11

4+7=11

3+8=11

2+9=11

9+3=12

8+4=12

7+5=12

6+6=12

5+7=12

4+8=12

3+9=12

9+4=13

8+5=13

7+6=13

6+7=13

5+8=13

4+9=13

9+5=14

8+6=14

7+7=14

6+8=14

5+9=14

9+6=15

8+7=15

7+8=15

6+9=15

9+7=16

8+8=16

7+9=16

9+8=17

8+9=17

9+9=18

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是多少用减法。被减数-减数=差如:19-6=13中,19是被减数,6是减数,差是13.

20以内退位减法口诀表

10-1=9

11-2=9

12-3=9

13-4=9

14-5=9

15-6=9

16-7=9

17-8=9

18-9=9

10-2=8

11-3=8

12-4=8

13-5=8

14-6=8

15-7=8

16-8=8

17-9=8

10-3=7

11-4=7

12-5=7

13-6=7

14-7=7

15-8=7

16-9=7

10-4=6

11-5=6

12-6=6

13-7=6

14-8=6

15-9=6

10-5=5

11-6=5

12-7=5

13-8=5

14-9=5

10-6=4

11-7=4

12-8=4

13-9=4

10-7=3

11-8=3

12-9=3

10-8=2

11-9=2

10-9=1

2、“十几减九”的退位减法方法:

第一种方法:

拆被减数:将十几分解10和几,用10减9或8,再用结果加上分得的另一个数。

第二种方法:

拆减数:把9分解为几加一个数,再依次与十几相减,如12-9,可把9看成2+7,再用12-2=10,再用10-7=3。

第三种方法:

逆向思维:做减法想加法,9(或8)加几等于十几,十几减9(或8)就等于几。

因为9+3=12,所以12-9=3

第四种方法:

借位法:个位上的数不够减9,从十位减一,在个位加十,然后再减。

注意:“十几减八、减七或减六……”的退位减法方法同上。

3、常用的关系有:

(1)部分数+另一部分数=总数

(2)总数-部分数=另一个部分数

(3)大数-小数=相差数

谁比谁多几,或谁比谁少几。求大数列加法。求小数或相差数列减法。

(4)原有-借出=剩下

用了多少,求还剩多少时用列减法

4、应用题解题时候,要根据已知条件正确列式

(1)总分关系(加、减法)

部分数+另一部分数=总数

总数-部分数=另一部分数

①问题中出现“一共、共、全长、原来等”表示总数时,列加法。

②问题中出现“还剩、剩下、余下、第一次、第二次、用去、吃了等”表示部分数时,列减法。

(2)大小关系(加、减法)

大数-小数=相差数

大数-相差数=小数

小数+相差数=大数

①、“多”字或“少”字后面的数是差数。

②、“比”字左、右两边的数分别是大数、小数。求大数列加法,求小数或差数列减法。

第二单元单观察物体

1、通过观察实物,体会到从两个方向(前〈后〉面或侧面)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。

2、会辨认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单一物体的形状,连线时,要抓住物体的每个方向的特点。

第三单元生活中的数

1、数数的方法有:

一个一个的数,1,2,3,4,5,6,7,8,9,10,……

两个两个的数,1,3,5,7,9,,11,13,15,17,19…或2,4,6,8,10,12,14,16,18,20…

五个五个的数,5,10,15,20,25,30,35,40……

十个十个的数,10,20,30,40,50,60,70,……

2、数位、基数、序数

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三位是百位。从右往左的数位名称:个位、十位、百位,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。

动图

数位:数中各个数字所占的特定位置,例如:个位、十位、百位

基数:表示物体的个数,例如:8个苹果

序数:表示某一元素在序列中的位置,例如:第1个

3、两位数的理解

一个两位数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。十位上的数表示有几个十,个位上的数表示有几个一。

如:95的十位是9,表示9个十,个位是5,表示5个一。

10个十是一百。有10个十,有个一。

最大的两位数是99,最小的两位数是10。

最小的三位数是。

87读作:八十七;九十四写作:94

4、比较数的大小

数位不同:比较数的大小,先从位数上比较,位数多的数更大,如:.

数位相同:相同位数的数要从高位依次比较。如果是两个两位数比大小,先看十位,十位大的数就大;十位相同看个位,个位大的数就大,例如:94>91.

其他:75比23多得多;54比49多一些;21比56少得多;37比41少一些;62与61差不多。

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

1、认识图形

长方形、正方形、三角形、圆、平行四边形

2、七巧板

七巧板由3种图形组成,其中有5个三角形(1,2,4,6,7号),1个正方形(5号),1个平行四边形(3号)。

期中测试卷

01

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1-8单元知识点汇总

02

一年级下册数学竖式计算专项练习题5份

03

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生字字帖+组词汇总

04

部编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中心思想归纳汇总

05

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必背课文及闯关表

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期中知识点归纳+期中测试卷

相关往期回顾

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期中知识点复习+期中测试卷带答案

北师大二年级下册期中知识点

第一单元除法

1、横式

2、竖式

3、注意

①余数和除数的关系:除数>余数

②验算方法:除数×商+余数=被除数

③试商方法:利用乘法口诀,两数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,而又比被除数小。

4、有余数除法应用题可分为两种类型:

类型一:商需要加1才能得到答案的情况

题目特征:需要把人或东西装完、运完或凑齐等

字眼特征:至少、最少等

典型题目情境:租船、租车、分组、分桌子、存钱、装物等

例题:

①21个人去划船,每条船限乘4人,至少要租几条船?

②有23个同学参加赛跑,每5人一组,至少分为几个小组?

③小明每周可存4元钱,他要买一本27元的书,至少需要存几周的钱?

④淘气有20张光碟,每个盒子能装6张,最少要多少个盒子?

类型二:商不用加1就能得到答案的情况

题目特征:按照要求使用材料制作、购物等

字眼特征:最多、可以、能够等

典型题目情境:买东西、制作衣服、剪绳等

例题:

①淘气有20元钱,每朵花6元,他最多能买几朵花?

②每条船每时租金3元,10元最多可以划几时?

③有43个扣子,每件衣服要用4个扣子,可以做几件衣服?

第二单元方向与位置

1、方向板

2、地图上(东、南、西、北)

上北、下南、左西、右东

3、教室里(东、南、西、北)

早上起来,面向太阳,

前面是东,后面是西,

左面是北,右面是南。

东对西,南对北。

第三单元生活中的大数

1、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:

从右起第一位开始依次为个位,十位,百位,千位,万位,即:

2、读数法则

①从高位起,按数位顺序读;

②千位是几读几千,百位是几读几百,十位是几读几十,个位是几读几;

③中间有一个0或几个0,只读一个0;末尾不管有几个0,都不读。

3、比较大小

①位数多的数大。

②位数相同时,从最高位比起。

③最高位相同,比下一位。

4、写数法则

①从高位起,按数位顺序写;

②几千在千位上写几,几百在百位上写几,几十在十位上写几,几个在个位上写几;

③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,就在哪一位上写0。

5、其他

①再添1就是一千。

②万以内计数单位间的关系:10个一是十;10个十是一百;10个一百是一千;10个一千是一万。

第四单元测量

认识分米、毫米、千米

分米用字母dm表示,1分米写成1dm

毫米用字母mm表示,1毫米写成1mm

千米用字母km表示,1千米写成1km

米、分米、厘米、毫米、千米之间的换算

1厘米=10毫米或1cm=10mm

1分米=10厘米或1dm=10cm

1米=厘米或1m=cm

1米=10分米或1m=10dm

1千米=0米或1km=0m

感受1分米、1毫米、1千米间的实际长度

一张电话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

1扎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

公共汽车两站地间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

米和厘米的实际长度:1米:张开双臂;1厘米:食指的宽度;

期中测试练习题

一、填一填。

1.四千零六写作:(      ),读作:(         )。

2.10个一百是(      );里面有(      )个千,(      )个百,(      )个一。

3.在数位顺序表中,千位的右边是(      )位,个位的左边是(      )位。

4.一个数,它的千位上的数字是9,十位上的数字是2,其余各位上的数字都是0,这个数是(      )。

6.在()里填上“”“”或“=”。

()()厘米()50分米

()()千米()米

7.小明向东北方向行走,他左手指向(    )方向,后面是(    )方向。

8.5分米=(   )厘米4千米=(   )米

70毫米=(   )厘米米=(   )千米

6厘米=(   )毫米90厘米=(   )分米

10.用两个2,两个0组数。

(1)一个0都不读的数是(      )。

(2)只读一个0的最小的数是(      )。

二、判一判。(对的打“√”,错的打“×”)

1.在(   )÷7=8……(   )中,余数可能是9。(      )

2.中的两个“5”表示的意义是一样的。(      )

3.明明身高厘米,乐乐身高15分米,两人一样高。(      )

4.东北方向在东和北之间。(      )

5.爸爸每分钟可以走70千米。(      )

三、选一选。

1.下面的计算正确的是(      )。

A.49÷6=8B.36÷7=4……8C.63÷8=7……7

2.实验小学的跑道1圈长米,(      )正好是1千米。

A.2圈B.2圈半C.3圈

3.要计量从天津到北京的路程用(      )作单位比较合适。

A.千米B.米C.分米

4.一百一百地数,数到,下一个数应该是(      )。

A.B.C.0

5.9千米比厘米(      )。

A.长得多B.短得多C.短一些

四、用竖式计算。

35÷7=71÷9=58÷8=

24÷4=32÷6=43÷5=

五、按要求排一排。

六、看图填空。

1.体育馆在希望小学的(      )面,书店在希望小学的(      )面,少年宫在希望小学的(      )面,游乐场在希望小学的(      )面。

2.商店在希望小学的(      )方向,电影院在希望小学的(      )方向,希望小学的西南方向是(      ),希望小学的东南方向是(      )。

七、操作题。

1.量一量。

2.画一条比4厘米多2厘米的线段。

八、估一估。

1.猜一猜,小朋友的家离学校分别有多远?

浩浩家离学校多远?(在你认为正确的数据下面画“△”) 妍妍家离学校多远?(在你认为正确的数据下面画“○”)

2千米

2.圈一圈,估一估,约有(      )颗星星。

九、解决问题。

1.二(1)班的同学们站队照相。

(1)23人站队,平均每排站8人,可以站几排?剩下几人?

(2)如果每4人站一排,至少要站几排?

2.小聪带着50元去文具店买文具。

(1)如果全部买钢笔,可以买几支?还剩多少元?

(2)如果先买1支钢笔,剩下的钱最多可以买几个文具盒?

(3)如果50元恰好用完,小聪可以怎样买?

3.每张餐桌坐8人,这两组一共需要几张桌子?

参考答案

一、1.6 七千零五十 2.0 4 8 73.百 十

4. 5.3 1 

6.  =   

7.西北 西南

8.50 0 7 8 60 9

9.米 厘米 毫米 千米 毫米

10.(1)2 (2)2

二、1.× 2.× 3.√ 4.√ 5.×

三、1.C 2.B 3.A 4.C 5.A

四、5 7……8 7……26 5……2 8……3

五、1.2078287

2.8千米米厘米毫米

六、1.北 西 南 东

2.东北 西北 医院 小明家

七、1.26 26 30

2.略

八、1.

2千米

2.圈一圈略。

九、1.(1)23÷8=2(排)……7(人)

答:可以站2排,剩下7人。

(2)23÷4=5(排)……3(人)

5+1=6(排)

答:至少要站6排。

2.(1)50÷6=8(支)……2(元)

答:可以买8支,还剩2元。

(2)50-6=44(元)

44÷8=5(个)……4(元)

答:剩下的钱最多可以买5个文具盒。

(3)6×3+8×4=50(元)

答:可以买3支钢笔和4个文具盒。

(答案不唯一)

3.29+35=64(人) 

64÷8=8(张)

答:这两组一共需要8张桌子。

01

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-8单元知识点汇总

02

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专项练习题(共5套)

03

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生字字帖+组词汇总

04

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内容中心思想汇总

05

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必背课文及闯关表

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期中知识点归纳+期中测试卷

相关往期回顾

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期中知识点复习+期中测试卷带答案

北师大三年级下册期中知识点

第一单元除法

1除法计算法则

2判断商的位数:

①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字≥除数,商的位数跟被除数相同;

如÷4=(商是3位数),÷3=(商是3位数)

②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字<除数时,商的位数比被除数少一位;

如÷6=(商是2位数)。

3三位数除以一位数,除到哪一位不够商1时,则添0,分为两种情况:

注意:商中间、末尾的0起着占位的作用,不能随便少去!

4计算时我们要养成先估算,再计算,最后再验算的好习惯。

除法的估算: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候不必算出准确的结果,而是把一些数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、整百、整千,然后进行计算,这样的计算就叫做估算。

除法估算举例:÷3≈÷3=

除法的验算:

能除尽:被除数=商×除数

有余数:被除数=商×除数+余数

5辨析容易混淆的文字题:

例:①甲是,乙是甲的6倍,乙是多少?(“的”字左边的“甲”已知时,用“乘法”)

乙:×6

②甲是,是乙的6倍,乙是多少?(“的”字左边的“乙”未知时,用“除法”)

乙:÷6

6乘除法混合运算法则:

①算式里只有乘除法,要依次计算。

②一个数连续除以另外两个数,相当于除以那两个数的乘积。

例如:÷2÷4=÷(2×4)。

第二单元图形的运动

1轴对称图形:

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。

2对称轴:

对折后能使两边重合的线叫做对称轴。

3轴对称图形特点:

对称轴是一条直线,对称轴两侧的对应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,沿对称轴将它对折,左右两边完全重合。

4轴对称图形的有:

角、五角星、等腰三角形、等边三角形、等腰梯形、正方形、长方形、圆和正多边形等都是轴对称图形等.

5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不止一条对称轴.

圆有无数条对称轴,每条圆的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圆的对称轴.

6既不是轴对称图形又不是中心对称图形有:

不等边三角形,非等腰梯形等.

7平移:

是指在平面内,将一个图形上的所有点都按照某个方向作相同距离的移动,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平移运动,简称平移。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。图形经过平移,对应线段相等,对应角相等,对应点所连的线段相等。

8平移的特征:

图形平移前后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变化,只是位置发生变化。

9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初步认识:

①张叔叔在笔直的公路上开车,方向盘的运动是(旋转)现象。

②升国旗时,国旗的升降运动是(平移)现象。

③妈妈用拖布擦地,是(平移)现象。

④自行车的车轮转了一圈又一圈是(旋转)现象。

10镜子内外的左右方向是相反的。

第三单元乘法

1两位数乘两位数,积可能是(三)位数,也可能是(四)位数。

2口算乘法:

整十、整百的数相乘,只需把前面数字相乘,再看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个0,就在结果后面添上几个0。

3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方法:

直接用两位数乘以整十数十位上的数,然后在乘积末尾加0即可。

例如:23×50=?先用23×5=,再在后面添0,得到23×50=1。

4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:

43×54=?

5估算:

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候不必算出准确的结果,而是把一些数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、整百、整千,然后进行计算,这样的计算就叫做估算。估算时,横式要写“≈”(约等号),答句中要加上“大约”。

如:估算18×22,可以先把因数看成整十、整百的数,再去计算。

(可以把一个乘数看成近似数,也可以把两个乘数都同时看成近似数。)

6凡是问够不够,能不能等的题目,都要三大步:

①计算、②比较、③答题。

别忘了比较这一步。

7笔算乘法:

先把第一个乘数同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乘,再与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相乘。

8相关公式:

乘数×乘因数=积

积÷乘数=另一个乘数

9运算顺序:

先乘除,再算加减;

同级运算,应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;

如果有括号,要先算括号内的运算。

10乘法计算规律:

一个乘数不变,另一个乘数扩大若干倍,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。

例如:23×4=92,若23这个乘数不变,另一个乘数4扩大10倍,则积也扩大10倍,为。

第四单元千克、克、吨

1质量单位:

吨、千克、克

千克:称一般物品的质量或称比较重的物品的质量用千克作单位。用kg表示;

克: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用克作单位。用g表示;

吨:称很重的或大型的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。吨可以用字母“t”表示。

2能说出常见物体的质量,或者为物体选择合适的重量单位:

小朋友的体重30千克

一本书重50克

一头大象重12吨

一个书包重12千克

一个西瓜重5千克

一个苹果重克

一袋大米的重为50千克

一张纸重1克

注意:称比较轻的物品,常用克作单位,称一般物品有多重,常用千克作单位,称较重物品用吨作单位。

3千克、克、吨之间关系:

1千克=0克,1吨=0千克。

吨可记作“t”,千克可记作“kg”,克可以记作“g”。

公式可以记作1kg=0g,1t=0kg。

4换算方法:

把千克换算成克,就是在克数末尾添上3个0;

8千克=8×0=克

3千克克=3×0+=0克

把克换算成千克,就是在克数末尾去掉3个0。

20克=21÷0=21千克

克=4千克克

把吨换算成千克,就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;

13吨=13×0=10千克

8吨60千克=8×0+60=千克

把千克换算成吨,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。

10千克=10÷0=14吨

千克=15吨千克

5几种常见的称量工具:

天平、台秤、电子称

6简单计算时需要注意:

①认真读题,仔细审题;

②在计算一般算式时,得数的末尾也应该写出单位名称,但不打括号。

例:32千克×4=千克;

③应用题在算式中要在得数后加括号,填上单位名称。

例:一筐苹果重5千克,8箱苹果重多少千克?

5×8=40(千克)

期中测试卷练习题

一、填一填。

3.口算÷8时,把看成(      )个十,将(      )个十平均分成8份,每份是(      )个十,即(      )。

4.平安小区共有21栋居民楼,每栋48户,这个小区大约有(   )户居民。

5.请写出三个是轴对称图形的汉字或字母:(            )。

6.小明把玫瑰花每3朵扎成一束,可以扎成16束,如果将这些玫瑰花改成每4朵扎成一束,可以扎成(      )束。

7.最小的两位数与最大的两位数的乘积是(      )。

8.在环保周活动中,三年级三班前3天共捡饮料瓶个,后4天共捡饮料瓶个,这一周平均每天捡饮料瓶(      )个。

二、判一判。

1.三位数除以一位数,商一定是三位数。(      )

2.圆和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。(      )

3.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,积的末尾就有几个0。(      )

4.座钟钟摆的运动方式是旋转。(      )

5.0×0=0,0÷0=0。(      )

三、选一选。

四、看图填一填。

1.

(1)图(1)向(      )平移了(      )格。

(2)图(2)是由哪个三角形向左平移4格后得到的?请将它涂上颜色。

(3)图(3)向(      )平移了(      )格。

2.欣欣在对折好的纸上剪了两个洞,打开后会是哪一个?想一想,做一做。在正确答案下面画“√”。

(    )(    )(    )

3.观察下图,判断从前面到后面每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,用“平移”或“旋转”填空。

五、算一算。

1.想一想,算一算,填一填。

(1)(2)31×28=(      )

2.直接写得数。

25×40=90×20=0×53=80×90=

31×20=÷5=÷4=÷6=

3.用竖式计算(带☆的要验算)。

☆÷4=÷6=78×35=

4.脱式计算。

53×18+3-24×+49×13

六、解决问题。

1.学校买来把笤帚,分给全校6个年级,已知每个年级有4个班,平均每个班分多少把笤帚?

2.如果要选择其中的一名同学参加学校的跳绳比赛,谁最有可能参加?

3.三(1)班开展“读书日”活动,4名学生1星期(7天)共读了页书,平均每名学生每天读多少页?

4.音乐厅有个座位,其中甲等座位96个,每张票价为78元,其余为乙等座位,每张票价为30元,一场音乐会最多可以收入多少元?

5.学校开运动会,计划用元为运动员准备奖品,打算买46套学习用品(一套学习用品包括一个书包和一个文具盒)。

(1)买学习用品共需要多少元?

(2)文具店搞店庆,举行买5支钢笔赠送1支钢笔的优惠活动,则余下的钱可以买多少支钢笔?

参考答案

一、1.10  2.13.72 72 9 90

4.05.(答案不唯一)十,A,H

6.12 7. 8. 

二、1.×2.× 3.× 4.√5.× 

三、1.C 2.C 3.C 4.A 5.B

四、1.(1)上 2 (2)(涂色略)将右起第2个三角形涂色。 (3)右 6

3.旋转 旋转 平移 旋转

五、1.(1)17×4=68

17×10=

 68+=

(2)  20  8

2.0  0 7  60  31

3.(竖式略) ……2   (第1题验算略)

4.(脱式略)   

六、1.

答:平均每个班分9把笤帚。

2.÷2=(下) ÷3=(下)

下>下 

答:小明最有可能参加。

3.÷4÷7=12(页)

答:平均每名学生每天读12页。

4.78×96=(元)

(-96)×30=2(元)

+2=(元)

答:一场音乐会最多可以收入元。

5.(1)(26+12)×46=(元)

或26×46+12×46=(元)

答:买学习用品共需要元。

(2)(-)÷3=70(支)……2(元)

70÷5=14(组)

(5+1)×14=84(支)

答:余下的钱可以买84支钢笔。

01

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-8单元知识点汇总

02

三年级数学下册计算专项练习题6套

03

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生字字帖+组词汇总

04

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内容中心思想汇总

05

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必背课文及闯关表

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期中知识点归纳+期中测试卷

相关往期回顾

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期中知识点复习+期中测试卷带答案

北师大四年级下册期中知识点

第一单元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

1、小数的意义:

把单位“1”平均分成10份、份、0份……取其中的1份或几份,表示十分之几、百分之几、千份之几……的数,叫小数。

2、分母是10、、0……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

表示十分之几的小数是一位小数

表示百分之几的小数是两位小数

表示千分之几的小数是三位小数……

3、小数的组成:

以小数点为界,小数由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组成。

4、小数的数位、计算单位、进率:

①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、百分之一、千分之一……分别写作0.1、0.01、0.……与整数一样,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。

②小数部分最大的计算单位是十分之一,小数部分没有最小的计数单位。

③小数的数位是无限的。

④在一个小数中,小数点后面含有几个小数数位,它就是几位小数。小数部分末尾的零也要计入其中。

5、小数的数位顺序表

整数部分

小数点

小数部分

数位

万位

千位

百位

十位

个位

·

十分位

百分位

千分位

万分位

计数单位

一(个)

十分之一

百分之一

千分之一

万分之一

6、小数的读写:

读小数时,从左往右,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(整数部分是0的读作“零”),小数点读作“点”,小数部分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,即使是连续的0,也要依次读出来。

写小数时,也是从左往右,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(整数部分是零的写作“0”),小数点点在个位的右下角,小数部分顺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。

7、理解0.1与0.10的区别联系:

区别:0.1表示1个0.1、0.10表示10个0.01、意义不同。

联系:0.1=0.10两个数大小相等。运用小数的基本性质可以不改变数的大小,改写小数或化简小数。

8、纯小数和带小数

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叫做纯小数;

整数部分不为0的小数叫做带小数。

9、测量活动(名数的改写)

①1分米=0.1米1厘米=0.01米1克=0.千克……学会低级单位与高级单位之间的互化(长度单位,面积单位,重量单位……)。

低级单位单名数化为高级单位时,先将这个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分母是10、、0……的分数,再把分数写成小数的形式,并在后面加上所要化成的高级单位的名称。

②复名数改单名数:抄相同,改不同。(相同的单位抄在整数部分,不相同的单位按照上面的改写方法写在小数部分)。

③其他改写方法:

单名数互化:

a.低级单位名数÷进率=高级单位名数。

b.高级单位名数×进率=低级单位名数。

复名数与单名数之间互化:

抄相同,改不同(同单名数互化方法)。

如:3米2厘米=()米。相同的单位米,抄在整数部分,整数部分是3;改写不同:2厘米÷=0.02米(厘米与米之间的进率是)

④生活中常用的单位:

10、比大小(比较小数的大小)

①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:先看整数部分,整数部分大的小数就大;整数部分相同,再看小数部分的十分位,十分位上数字大的小数就大……

②把几个小数按顺序排列:要先比较它们的大小。再按照题目的要求按顺序排列。当单位不统一的几个数量比较大小时,要先将这几个数量的单位统一,再按小数大小比较方法进行比较,最后答题应按照最目中给的原数进行排列顺序。

11、小数加、减法的意义:

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。

①小数加法的意义: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。

②小数减法的意义: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,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。

12、小数的基本性质:

小数末尾添上“0”或去掉“0”,小数的大小不变。

13、小数加减计算法则:

小数点对齐;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计算。从末位算起;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,要向前一位进一。如果被减数的小数末尾位数不够,可以添“0”再减,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,要从前一位退一,在本位上加十再减;得数的小数点要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。

14、小数加减混合运算

①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。同级运算,从左往右;有括号的,先里后外。

②整数加、减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减法。例如加法的结合律,交换律。

15、小数的加减法要注意:

小数点要对齐,也就是将数位要对齐,得数的末尾有“0”,一定要把“0”去掉。

第二单元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

1、按照不同的标准给已知图形进行分类

①按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分;

②按平面图形是否由线段围成来分的;

③按图形的边数来分。

2、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性质:

三角形具有稳定性,平行四边形具有易变形(不稳定性)的特点。

3、把三角形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,并说明分类依据;

①按角分,分为:直角三角形、锐角三角形、钝角三角形

其本质特征:

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;

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;

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。

②按边分,分为:等腰三角形、等边三角形、任意三角形。

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;

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。(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)

4、三角形内角和、三角形边的关系

①任意一个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度。

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。已知两条边的长度,那么第三边的长度要大于已知两边之差小于两边只差。

③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和三角形边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。

④四边形的内角和是°

⑤用2个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。

⑥用2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、一个长方形、一个大三角形。

⑦用2个相同的等腰的直角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、一个正方形。一个大的等腰的直角的三角形。

5、四边形的分类

①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叫作四边形。四边形中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,只由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。

②长方形、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。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。

③正方形、长方形、等腰梯形、菱形、等腰三角形、等边三角形、圆形是轴对称图形。

a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。

b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。菱形有2条对称轴。

c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。

d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。

e圆有无数条对称轴。

第三单元小数乘法

1、小数乘法的意义:

①小数乘小数的意义表示求一个数的十分之几、百分之几……是多少。

②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。可以说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,也可以说是求这个小数的整数倍是多少。

如:2.3×5表示求5个2.3的和是多少。也可以表示求2.3的5倍是多少。

2、乘法的变化规律:

①在乘法里,一个因数不变,另外一个因数扩大(或缩小)a倍,积也扩大(或缩小)a倍。

②在乘法里,一个因数扩大a倍,另外一个因数扩大b倍,积就扩大a×b倍。

③在乘法里,一个因数缩小a倍,另外一个因数缩小b倍,积就缩小a×b倍。

3、积不变规律:

在乘法里,一个因数扩大a倍,另外一个因数缩小a倍,积不变。

4、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:

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

②按整数乘法乘法法则计算出积

③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,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。

④若积的末尾有0可以去掉

5、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:

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

②按整数乘法乘法法则计算出积

③看积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,点上小数点。如果乘得的积的位数不够,要在前面用0补足。

6、小数四则混合运算

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:同级运算,从左往右;两级运算,先乘除后加减;有括号的,先算括号里的。

乘法的交换律、结合律、分配律同样适用于小数乘法,应用这些运算定律,可以使计算简便。

乘法交换律a×b=b×a

乘法结合律(a×b)×c=a×(b×c)

乘法分配律a×(b+c)=a×b+a×c

a×(b—c)=a×b—a×c

7、积的近似数:

保留a位小数,就看第a+1位,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值。

保留整数:表示精确到个位,看十分位上的数;保留一位小数:表示精确到十分位,看百分位上的数;保留两位小数:表示精确到百分位,看千分位上的数;……

按实际需要用“四舍五入法”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,求积的近似值。

8、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

①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:

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、两位、三位……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/10、1/、1/0……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、两位、三位……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、倍、0倍……

②小数点右移,位数不够时,要添“0”补位,小数点移动完后,整数最高位前边的“0”要去掉;

小数点左移,位数不够时,也用“0”补足,点上小数点,若整数部分没有数,用“0”表示,若小数末尾有0,根据小数的性质,应把末尾的“0”去掉。

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:在小数乘法中,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,积就有几位小数。

④积的近似值的求法:一般要先算了正确的积,再根据题目要求或生活习惯用“四舍五入”

⑤比较大小:

① 一个数乘以一个大于1的数,积大于它本身。例如:6.5×1.5>6.5

② 一个数乘以一个等于1的数,积等于它本身。例如:6.5×1=6.5

③ 一个数乘以一个小于1的数,积小于它本身。例如:6.5×0.9<6.5

第四单元观察物体

1、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,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,也有可能不一样。

2、从同一个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,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,也有可能不一样。

3、不同形状的物体,分别从正面、侧面、上面看,看到的形状有可能是相同的,也有可能是不同的。

4、方法指导:在不同位置观察由小正方体平摆的物体,并判断观察到物体的平面图,在哪一位置观察,就从哪一面数出小正方形的数量并确定摆出的形状,注意视线应垂直于所要观察的平面。

期中测试卷练习题

一、用心填一填。

1、0.28×0.06的积是()位小数,5.5×9.4的积是()位小数。

2、0.75扩大倍是(),0.扩大()倍是52。

3、按角的大小,三角形可以分为()三角形、()三角形和()三角形。

4、两个因数的积为2.85,如果其中一个因数扩大倍,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

,那么所得的积是()。

5、()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是8.6,移动后缩小到原来的()。

6、5.2的计数单位是(),不改变大小把它改写成三位小数,它的计数单位是()。

7、一个等腰三角形,它的一个底角是50°,它的顶角是()。一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是9厘米,它的周长是()厘米。

8、5千克30克=()千克8.2米=()米()分米

9、在()里填上“>”“<”或“=”。

2.75×1.02()2..98×0.98()0.98

1.8()1.8×0.80.26×1()0.26

1.4×1.1()1.42千米56米()2.56千米

10、整数部分是0的最小一位小数与整数部分是的0最大一位小数的积是()。

11、0.8×5表示()个()的和是多少。

二、细心辨一辨,对的打“√”,错的打“×”。

1、三角形越大,内角和越大。()

2、15乘一个小数,积一定比15小。()

3、任何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。()

4、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。()

5、直角梯形具有稳定性。()

三、精心选一选(10分)

1、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()。

A、1B、十分之一C、一百分之一D、0

2、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40厘米、50厘米,第三条边的长度只能选()。

A、80厘米B、90厘米C、10厘米D、厘米

3、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,这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()。

A、°B、°C、90°D、不能确定

4、大于1.5小于1.7的小数有()。

A、1个B、9个C、0个D、无数个

5、下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是()。

A、平行四边形 B、直角梯形C、长方形D、四边形

四、考一考你的计算能力。

1、直接写得数。

70×0.01=2.×10=1.1×0.4=10+0.3=

6.5×0.2=0.1×0.01=0.87-0.6=1.7×3=

3、用竖式计算

1.24×1.5=    3.2×1.8=    4.2×1.01=

3、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。(能简算的要简算)

0.78×7.2+0.78×2.81.25×17×8

5.6×4.5-4.6×4.56×(3.08-0.14)

五、在点子图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直角梯形。

六、解决问题我能行。

1、一条水渠长68.55米,另一条水渠比它长25.48米,两条水渠共长多少米?

2、每千克橘子6.25元,妈妈买了14千克橘子,付出了元,应找回多少钱?

3、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,有两条边分别长7厘米和2厘米,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?

4、一辆客车从甲城到乙城,每小时行85千米,全程用了6.5小时,求从甲城到乙城的距离?

5、梅花鹿高1.34米,长颈鹿的身高是梅花鹿身高的2.5倍还多0.82米,长颈鹿的身高是多少米?

参考答案

一、1、四一2、3、锐直钝4、28.5

6、0.10.7、80°、5.

9、><>=><

10、0.、50.8

二、××√√×

三、BABDB

四、1、0....31.30.0..1

2、1...

3、7.84..64

五、略

六、1、68.55×2+25.48=.58(m)

答:两条水渠一共长.58米。

2、-6.25×14=12.5(元)

答:应找回12.5元。

3、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可知,另一条边长度为7厘米。

7+7+2=16(厘米)

答: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6厘米。

4、85×6.5=.5(千米)

答:甲城到乙城的距离是.5千米。

5、2.5×1.34+0.82=4.17(m)

答:长颈鹿的身高是4..17米。

01

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-8单元知识点汇总

02

四年级数学计算专项练习题6套

03

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生字字帖+组词汇总

04

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内容中心思想汇总

05

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必背课文及闯关表

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期中知识点归纳+期中测试卷

相关往期回顾

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期中知识点复习+期中测试卷带答案

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期中知识点

第一单元《分数加减法》

1、复习三年级下册知识:

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的方法:同分母分数相加减,分母不变,分子相加或相减。

2、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: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,要先通分,化成相同的分母,再加减。

注意: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。

3、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和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。

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,方法要灵活处理,可以:

(1)先全部通分,再进行计算;

(2)也可先计算三个数中的两个数后,再进行通分的;

(3)也有先部分进行通分,算出部分的结果后,再第二次通分的。

注意:具体的题型具体分析,尽量使计算过程更加简便。

补充知识点:整数加减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减法中同样适用,见下图:

4、把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:通常是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,用分子除以分母来得到。

注意:对于某些分数也可以将它化为分母是10、、0之类的分数,然后再直接写成小数形式。例如:

5、常见分数和小数的互化:

第二单元《长方体(一)》

1、长方体、正方体各自的特点:

顶点

个数

个数

形状

大小关系

条数

长度关系

长方体

8

6

都是长方形,特殊的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,其余四个面是完全一样的长方形。

相对的面是完全一样的长方形。

12

可以分为三组,相对的棱平行且相等。

正方体

8

6

都是正方形。

每个面都是正方形。

12

长度都相等。

注意: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。

2、长方体的棱长总和=(长+宽+高)×4或者长×4+宽×4+高×4

正方体的棱长总和=棱长×12

灵活运用公式,能求出长方体的长、宽、高或是正方体的棱长:

长方体:长+宽+高=长方体的棱长总和÷4长=长方体的棱长总和÷4-宽-高

正方体:棱长=正方体的棱长总和÷12

3、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;了解正方体平面展开图的几种形式,并以此来判断。

正方体展开规律(四类)

第一类,中间四连方,两侧各一个,共六种:

第二类,中间三连方,两侧各有一、二个,共三种:

第三类,中间二连方,两侧各有二个,只有一种:

四类,两排各三个,只有一种:

4、长方体的表面积是指六个面的面积之和。

长方体表面积=(长×宽+宽×高+长×高)×2

正方体表面积=边长×边长×6

5、露在外面的面的个数:有两种常见的观察方法。

法一:看每个纸箱露在外面的面,再加到一起;

法二:分别从正面、上面、侧面进行不同角度的观察,看每个角度都能看到多少个面,再加到一起。

例如:如图,4个棱长都是10厘米的正方体堆放在墙角处,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?

解:首先应找出有多少个面露在外面:

如果用法一的方法来找:3+1+2+3=9(个);

如果用法二的方法来找:从上面看有3个面,从右侧面看有2个面,从正面看有4个面,共有3+2+4=9(个)。

因为每个面都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,所以露在外面的面积=10×10×9=(厘米2)

答:露在外面的面积一共是平方厘米。

6、发现并找出堆放的正方体的个数与露在外面的面数的变化规律,采用列表法来找规律,例如:

第三单元《分数乘法》

1、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比起整数乘整数的意义,它有了进一步的扩展,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包括两种情况:

(1)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,即求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。

(2)是求一个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。

2、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:(1)分母不变,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;(2)能约分的最好先约分。

3、打折的含义,例如:九折,是指现价是原价的。

4、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:分子相乘做分子,分母相乘做分母,能约分的最好先约分。计算结果必是最简分数。

5、比较分数相乘的积与每一个乘数的大小:

(1)真分数相乘:积小于每个乘数;

(2)真分数与假分数相乘:积大于真分数,小于假分数。

6、认识单位“1”:也称整体“1”,把一个完整的量(比如一段路程、一项工程、一筐苹果、一本书、一段时间等)或一个数(正数)视为一个整体或一个单位,可记为“1”。

例如:教室里男生人数是总数的:把教室里的总人数当作单位“1”;

教室里男生人数占女生人数的:把教室里的女生人数当作单位“1”;

注意:要找出被当作单位“1”的量,必须首先找到“关键句”,就是有“分率(后面没带有单位的几分之几)”的句子。这样的句子结构往往是:谁“占”(或“是”、“相当于”、“正好”等)谁的几分之几,其中“的几分之几”左边的“谁”就是单位“1”。因此,这个方法可以简单概括为:找单位“1”就是看“的”字左边的量。

7、一个数乘以小于1的分数,所得乘积小于原数(简称:小小)

一个数乘以大于1的分数,所得乘积大于原数(简称:大大)

第四单元《长方体(二)》

1、体积: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。

容积: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物体的容积。

2、常用单位:体积单位:米3(m3)分米3(dm3)厘米3(cm3)

容积单位:升(L)毫升(ml)

补充知识点:冰箱的容积用“升”作单位;

我们饮用的自来水用“立方米”作单位。

单位换算:(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为0)

(小单位化成大单位要除以进率,大单位化成小单位要乘以进率。

可以概括为:小化大除一下,大化小乘一下)

1米3=0分米31分米3=0厘米3

1升=0毫升1升=1分米31毫升=1厘米3

单名数与复名数之间的互化:

单名数:由一个数和一个单位名称组成的名数叫做单名数。

复名数: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及单位名称组成的名数叫做复名数。

复名数化为单名数:8米分米3=0分米3=8.20米3

单名数化为复名数:毫升=3升毫升25.7立方分米=25立方分米立方厘米

3、长方体的体积=长×宽×高=a×b×h

正方体的体积=棱长×棱长×棱长=a3

补充:长方体(正方体)的体积=底面积×高=S×h

长方体(正方体)的体积=横截面面积×长

4、灵活运用长方体(正方体)的体积公式,如:长方体的高=体积÷长÷宽

5、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:

方法一:将不规则物体投入有一定量水的长方体容器中,测量长方体的长和宽以及水位升高了多少,然后把数据代入到长方体的长×宽×水位升高高度中,即得到不规则物体的体积。

方法二:将不规则物体投入装满水的容器中,将溢出的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,测量长方体的长、宽以及水位高度,然后把数据代入到长方体的长×宽×水位高度中,即得到不规则物体的体积。

北师大版期中测试卷

一、填空题。(5分)

1.把一条长米的绳子平均截成7段,每段占全长的(   ),每段长(   )米。

2.甲数是60,乙数是甲数的,乙数是(   )。

3.男生人数的与女生人数的相等,(   )人数多。

4.一个长方体中相邻的三个面的面积分别为10平方厘米、15平方厘米和6平方厘米,这个长方体的体积为(   )立方厘米。

二、判断题。(正确的画“√”,错误的画“×”)(5分)

1.因为0.25×4=1,所以0.25和4互为倒数。(   )

2.大于且小于的分数只有一个,就是。(   )

3.如果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,那么女生人数就比男生人数少。(   )

4.一个不为0的数乘假分数,积大于这个数。(   )

5.表面积相等的正方体,体积不一定相等。(   )

三、计算题。(22分)

1.直接写出得数。(8分)

+=         +=

×=         ×=

×4=×3=

×2=14×=

2.比一比,算一算。(6分)

(1)6×=6×=

(2)10×=10×= 

(3)6×=×=

3.解方程。(8分)

+x=        2–x=

X-=+x=8

四、在○里填上“”"<”或“=”。(6分)

47×13○47    47×2○47

47×○×○47

×○×○

五、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。(4分)

橡皮的体积大约是6(   )。    

集装箱的体积大约是40(   )。

水桶的容积大约是12(   )。

西瓜的体积大约是4(   )。

六、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。(6分)

立方分米=(   )立方米

6立方厘米=(   )升

1.2升=(   )毫升

毫升=(   )升

2.7升=(   )立方分米

毫升=(   )立方厘米

七、下面的长方体都是由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的,它们的长、宽、高各是多少?(6分)

八、求出下面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。(8分)

九、看图列式计算。(5分)

有5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小木块堆放在桌面上(如图),你能计算出露在外面的面的面积吗?

十、解决问题。(33分)

1.百货商场今日商品一律八折出售,一台电扇原价元,现在的价格是多少元?

(5分)

2.食堂运来36袋大米,用去后,又用去余下的。两次共用去多少袋?还剩多少袋?(5分)

3.一个铁皮管的横截面为正方形,边长为4分米,铁皮管长3米,做4节这样的铁皮管需要多少平方分米铁皮?(5分)

4.一个长30厘米、宽10厘米的长方体鱼缸里有20厘米深的水,现在放入5条金鱼(浸没于水中),水面上升了0.2厘米。平均每条金鱼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?(5分)

5.15升牛奶可装30瓶,一个长方体牛奶桶的长和宽都是20厘米,高是60厘米,里面装有桶的牛奶。这些牛奶可装多少瓶?(6分)

6.一个长方体的高减少5厘米后变成了一个正方体,长方体的表面积减少了平方厘米。原来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?(7分)

参考答案

一、1.   2..女生 4.30

二、1.√ 2.? 3.? 4.? 5.?

三、1.     1   2

2.(1)8  (2)25 4 (3) 

3.x= x= x= x=

四、     

五、cm3 m3 L dm3

六、8.5 6.78 1 0.8 2.7 

七、第一个:3厘米 1厘米 2厘米

第二个:3厘米 1厘米 3厘米

第三个:2厘米 1厘米 5厘米

八、第一个:cm2 96cm3 第二个:96cm264cm3

九、3×3×(4×2+3×2+4)=(平方厘米)

十、1.×=(元)

2.36×=9(袋) 36-9=27(袋)27×=9(袋)

共用去:9×2=18(袋) 还剩:36-18=18(袋)

3.3米=30分米 4×30×4×4=1(平方分米)

4.30×10×0.2÷5=12(立方厘米)

5.20×20×60=20(立方厘米)

15升=00立方厘米

20×÷(00÷30)=36(瓶)

6.÷4=25(平方厘米) 25÷5=5(厘米)

5+5=10(厘米)

(5×5+5×10+5×10)×2=(平方厘米)

01

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-8单元知识点汇总

02

五年级下册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题6套

03

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生字字帖+组词汇总

04

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内容中心思想汇总

05

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课文及闯关表

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期中知识点归纳+期中测试卷

相关往期回顾

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期中知识点复习+期中测试卷带答案

北师大六年级下册期中知识点

第一单元、圆柱和圆锥

一、面的旋转

1、“点、线、面、体”之间的关系是:点的运动形成线;线的运动形成面;面的旋转形成体。2、圆柱的特征:

(1)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半径相等的两个圆。

(2)两个底面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。

(3)圆柱有无数条高,且高的长度都相等。

3、圆锥的特征:

(1)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。

(2)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。

(3)圆锥只有一条高。

二、圆柱的表面积

1、沿圆柱的高剪开,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(或正方形)。(如果不是沿高剪开,有可能还会是平行四边形)

2、.圆柱的侧面积=底面周长×高,用字母表示为:S侧=ch。

3、圆柱的侧面积公式的应用:

(1)已知底面周长和高,求侧面积,可运用公式:S侧=ch;

(2)已知底面直径和高,求侧面积,可运用公式:S侧=πdh;

(3)已知底面半径和高,求侧面积,可运用公式:S侧=2πrh

4、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:如果用S侧表示一个圆柱的侧面积,S底表示底面积,d表示底面直径,r表示底面半径,h表示高,那么这个圆柱的表面积为:

S表=S侧+2S底或S表=2πrh+2πr2

5、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特殊应用:

(1)圆柱的表面积只包括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的,例如无盖水桶等圆柱形物体。

(2)圆柱的表面积只包括侧面积的,例如烟囱、油管等圆柱形物体。

三、圆柱的体积

1、圆柱的体积:一个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。

2、圆柱的体积=底面积×高。如果用V表示圆柱的体积,S表示底面积,h表示高,那么V=Sh。

3、圆柱体积公式的应用:

(1)计算圆柱体积时,如果题中给出了底面积和高,可用公式:V=Sh。

(2)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,求体积,可用公式:V=πr2h;

(3)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,求体积,可用公式:V=π(d÷2)2h;

(4)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,求体积,可用公式:V=π(C÷π÷2)2h;

4、圆柱形容器的容积=底面积×高,用字母表示是V=Sh。

5、圆柱形容器公式的应用与圆柱体积公式的应用计算方法相同。

四、圆锥的体积

1.圆锥只有一条高。

2.圆锥的体积=1/3×底面积×高。

如果用V表示圆锥的体积,S表示底面积,h表示高,则字母公式为:V=1/3Sh

3.圆锥体积公式的应用:

(1)求圆锥体积时,如果题中给出底面积和高这两个条件,可以直接运用V=1/3Sh

(2)求圆锥体积时,如果题中给出底面半径和高这两个条件,可以运用1/3πr2h

(3)求圆锥体积时,如果题中给出底面直径和高这两个条件,可以运用1/3π(d÷2)2h

(4)求圆锥体积时,如果题中给出底面周长和高这两个条件,可以运用1/3π(C÷π÷2)2h

第二单元、比例

1、比例: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。

2、比例中各部分的名称

组成比例的四个数,叫做比例的项;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;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。

3、比例的基本性质

在比例里,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。

4、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

(1)求比值;

(2)化简比;

(3)比例的基本性质

5、解比例的方法

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。先把比例写成两个外项的积的等于两个内项的积的形式(即方程),再通过方程求未知项的值。如x:6=2:8,可以先写成8X=2×6,再解方程。

6、比例尺

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作这幅图的比例尺。

比例尺是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,它没有计量单位,也不能是一个具体的数。

比例尺=图上距离÷实际距离;

图上距离=实际距离×比例尺;

实际距离=图上距离÷比例尺

7、比例尺的分类:

比例尺根据实际距离是缩小还是扩大,分为缩小比例尺和放大比例尺。

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,比例尺还可分为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。

8、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,可以根据比例尺的意义用图上距离直接乘(除以)缩小(放大)的倍数。也可以用除法计算,即图上距离÷比例尺=实际距离。一定注意结果要换算成合适的单位。

9、前项为1的比例尺即缩小比例尺,就是把实际距离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画在图上,所以求图上距离可以用实际距离除以缩小的倍数。也可以直接用实际距离乘比例尺。一定注意单位的换算。

10、求比例尺就是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,单位不同要换算成统一单位后再进行计算。

11、根据比例尺画图时,要先根据实际距离与纸张的大小确定出平面图的比例尺,再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,根据图上距离即可以画出相应的平面图,最后再在平面图上标明比例尺就可以了。

12、图形的放大和缩小:按一定的比例把图形放大或缩小,是把图形的各边放大或缩小。

图中的各边与实际中相对应的各边的比相等。这样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一样,不会改变。

第三单元、图形的运动

1、图形变换的基本方法:平移、旋转、轴对称。

2、平移二要素:方向、距离。

3、旋转三要素

(1)旋转点:物体旋转时所绕的点(或轴)就是旋转点。

(2)旋转方向:钟表中指针的运动方向称为顺时针方向;与钟表中指针的运动方向相反

的方向称为逆时针方向。

(3)旋转角度:旋转前后对应线段的夹角。

4、轴对称一要素:对称轴

5、图形旋转的特征:

图形旋转后,形状、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,只是位置变了。

6、图形旋转的性质:

图形绕某一点旋转一定的度数,图形中的对应点,对应线段都旋转相应的度数,对应点到旋转点的距离相等,对应角相等。

第四单元、正比例和反比例

1、变化的量

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,一种量变化,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。

2、正比例的意义:两种相关联的量,一种量变化,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,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,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,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。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,用字母k表示它们的比值(一定),正比例关系可以表示为:x/y=k(一定)。

3、应用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:有些相关联的量,虽然也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,但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不一定,就不成正比例,如被减数与差,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等。

4、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。

5、反比例的意义:两种相关联的量,一种量变化,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,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,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,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。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,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,反比例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:x·y=k(一定)。

6、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:要先想这两个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;再运用数量关系式进行判断,看这两个量的积是否一定;最后作出结论。

7、当两个变量成反比例关系时,所绘成的图像是一条光滑曲线。

8、一幅图放大或缩小,只有按照相同的比来画,画的图才像。

练习题

一、填一填。

1.4.6m2=(    )dm2    7.08L=(    )mL

7.05m3=(   )m3(   )dm3

3.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等底等高,它们的体积和是64cm3,圆柱的体积是(      )。

4.一个底面周长为12cm的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,这个圆柱的高是(   )cm,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(   )cm2。

5.一幅图的比例尺是。A,B两地相距km,画在这幅图上应是(   )cm。

6.出勤率一定,出勤人数和应出勤人数成(   )比例;圆的直径一定,圆周率和周长(   )比例。

7.一个半径是5cm的圆,按4∶1放大,得到的图形的面积是(   )cm2。

10.把一根圆柱形木料沿圆截面截去3cm,表面积减少18.84cm2,那么截去部分的体积是(   )cm3。

11.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4cm和3cm,以4cm的边为轴旋转一周,得到的图形是(      ),体积是(      )。

二、判一判。

1.在同一时间,同一地点(午时除外),竿高和它的影长成正比例。

(   )

2.正方体一个面的面积和它的表面积成正比例。(   )

4.三角形的面积一定,它的底与这个底边上的高成正比例。(   )

5.长方体、正方体、圆柱、圆锥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乘高。(   )

6.圆柱的高扩大到原来的2倍,体积就扩大到原来的2倍。(   )

三、选一选。

1.将一个棱长为4dm的正方体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,体积是(   )dm3。

A.50.24B..48C.64D..96

2.一个机器零件的实际长度是图纸上长度的1%,该图纸的比例尺是(   )。

A.1∶B.∶1C.1∶00D.00∶1

3.如果把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扩大到原来的2倍,高不变,它的体积就(   )。

A.扩大到原来的2倍B.扩大到原来的4倍

C.扩大到原来的6倍D.不变

4.用4,8,12,24组成比例,不正确的是(   )。

A.8∶12=24∶4B.4∶8=12∶24

C.12∶4=24∶8D.24∶12=8∶4

5.(   )中的两个量不成正比例。

A.在同一个正方形中,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

B.一箱苹果,吃掉的个数和剩下的个数

C.长方体的底面积一定,高和体积

D.订阅某期刊的份数一定,单价和总钱数

6.用两根完全相同的圆柱形木料分别做成右图中甲、乙两个模型(图中阴影部分所示),甲和乙的体积相比(   )。

A.甲的体积大B.乙的体积大

C.甲和乙的体积相等D.无法比较

四、算一算。

1.解方程。

2.按要求计算。(单位:cm)

(1)求体积。                  (2)求表面积。C=6.28

                   

五、操作题。

1.将图形A绕点O顺时针旋转90°得到图形B。

2.将图形B向右平移6格得到图形C。

3.以直线m作为对称轴,作图形C的轴对称图形,得到图形D。

4.按2∶1放大图形A,得到图形E。

六、解决问题。

1.在一幅地图上,量得甲、乙两地距离是4cm,乙、丙两地距离是7.2cm,已知乙、丙两地实际距离是36km,求甲、乙两地实际距离。

2.某工程队铺设输油管道,每天铺设24m,60天可以铺完,如果每天多铺6m,多少天可以铺完?

3.一个底面半径为10cm的圆柱形水桶中装有水,把一个底面半径为5cm的圆锥形铅锤浸没在水中后,水面高度上升了1cm,且没有水溢出,铅锤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?

4.甲、乙两地相距m,小刚和小强同时从甲地出发到乙地,小刚和小强的速度比是4∶3,小刚到达乙地时,小强离乙地还有多少米?

5.A,B两城相距km,四种不同的交通工具从A城到B城的速度和所用的时间情况如下表,请把下表填写完整并回答问题。

轿车

豪华大客车

货车

自行车

速度/(km/h)

60

时间/h

3

12

(1)不同的交通工具在行驶这段路程的过程中,哪个量没有变?

(2)速度和所用的时间成什么比例?为什么?

(3)如果轿车要2.5h行完全程,那么每时应行驶多少千米?

6.下图是一块长方形铁皮,利用图中的阴影部分,刚好能做成一个圆柱形油桶(接头忽略不计),求这个油桶的体积。

参考答案

一、1.  7 50 2.6 2 15

3.48cm3 4.12  5.3.5

6.正 不成 7. 8.9∶10

9.正 反 10.9.42 11.圆锥 37.68cm3

二、1.√ 2.√ 3.√ 4.× 5.× 6.×

三、1.A 2.B 3.A 4.A 5.B 6.C

四、1.略

3.14×(6÷2)2×8=.08(cm3)

37.68+.08=.76(cm3)

(2)6.28÷3.14÷2=1(cm)

3.14×12×2+6.28×5=37.68(cm2)

五、

六、1.解:设甲、乙两地实际距离是xkm。

x∶4=36∶7.2 

x=20

答:甲、乙两地实际距离是20km。

2.24×60÷(24+6)=48(天)

答:48天可以铺完。

3.3.14×102×1=(cm3)

答:铅锤的体积是cm3。

4.÷4×3=0(m)

-0=0(m)

答:小强离乙地还有0m。

5.80 20 2 4

(1)路程是km这个量没有变。

(2)速度和所用的时间成反比例,因为速度×时间=路程,路程一定。

(3)÷2.5=96(km)

答:每时应行驶96km。

6.8.28÷(1+3.14)=2(dm)

3.14×(2÷2)2×(2×2)=12.56(dm3)

答:这个油桶的体积是12.56dm3。

01

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1-5单元知识点归纳

02

六年级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题20套

03

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生字字帖+组词汇总

04

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内容中心思想汇总

05

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必背课文及闯关表

包头市小学生1-6年级语文、数学、英语新学期电子课本

部编版小学语文一、二年级下册课本

部编版小学语文三、四年级下册课本

部编版小学语文五、六年级下册课本

(寒假预习)北师大版1-2年级数学下册电子课本教材

(寒假预习)北师大版3-4年级数学下册电子课本教材

(寒假预习)北师大版5-6年级数学下册电子课本教材

人教PEP部编版3-4年级英语下册电子课本

人教PEP部编版5-6年级英语下册电子课本

新人教精通版3-4年级下册英语电子课本教材书

新人教精通版5-6年级下册英语电子课本教材书

统编语文1-6年级下册多个汇总统编语文1-6年级下识字表写字表统编版语文1-6年级下册类文阅读统编版语文1-6年级看图写话学习统编版语文1-6年级语文专项训练统编版语文1-6年级语文课内词语

统编语文1-6年语文看拼音写词语

统编版语文1-6年级下册生字组词

统编版语文1-6年级下册课堂笔记

多个版本1-6年级数学专项训练卷

多个版本3-6年级英语专项训练卷

统编版语文1-6年下册生字练字帖

统编版语文1-6年下册必背内容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baotoushizx.com/btszz/13077.html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